“茶在林中發,人在花間行,白云映綠水,四時鳥爭鳴”,寥寥數語,讓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盡現眼前,這是對東港區后村鎮林苑茶業“園林式茶園”的精致概括。
盛夏時節,2021年日照環保世紀行第一站走進林苑茶業的生產基地。站在茶園間,目之所及郁郁蔥蔥,綠樹成蔭,繁花環繞,茶葉嫩芽隨風搖曳。
“你看茶葉上密密麻麻的蜘蛛網,這充分體現了我們茶園良好的生態環境。蜘蛛網可以捕殺小綠葉蟬、黑刺粉虱等北方茶園常見的害蟲,防止茶園害蟲大規模爆發,有效避免了化學農藥的使用,確保了整個茶園良好的生態環境。”林苑茶業技術指導董彥才微笑著指著蜘蛛網說。
林苑茶業初心如一,始終將保護生態環境,建設生態有機茶園作為立園之本。董彥才告訴記者,“天然、生態、有機是我們致力追求的目標”,“十米一行樹,中間三行茶,溝坡植松竹,地堰三季花”,就是這一目標的生態大綱。按照立體結構模式和保護植物多樣性的原則,茶園栽種了流蘇、玉蘭、映山紅、玉玲花等20余個觀賞價值高、環保作用強的經濟樹種。樹蔭為茶樹生長提供了所喜歡的漫散光,花香改善茶葉的內在品質;多樹種的立體種植模式,充分利用了生物的多樣性功能,減少或避免了化學農藥的使用,較好的維持了茶園的生態平衡。
在肥料使用上,堅持使用發酵大豆、兔子糞等有機肥,不使用化學肥料。在病蟲害防治上通過粘蟲板、殺蟲燈、性引誘劑和植物多樣性等綠色防控技術,堅決守住不噴施化學殺蟲劑這條底線。
針對茶園雜草,在堅持人工清除雜草的基礎上,創新性的使用了無紡布除草技術,避免使用化學除草劑。這一系列措施有效避免了因使用化肥農藥而帶來的環境污染,改善了土壤結構及微生物、有益生物的生存環境,大大提升了茶園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,保證了茶葉的健康性、安全性生產。

“園林式”茶園不僅提高了茶園的生態效益,增加了綠化面積,提高了林木覆蓋率,營造了良好的茶園小氣候,更為日照市的茶產業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。“茶葉生產基地采用水肥一體化、病蟲害綠色防控、無紡布除草等先進技術,及標準化、生態化、有機化的種植方式已經成為日照市茶企的發展方向和模式。”董彥才表示。
歷經20個春夏秋冬,該基地已由起步時的數畝茶園幾間小屋,發展到現擁有茶葉高效生態示范園500畝、有機茶生產基地260畝以及標準化茶葉加工車間1200平方米的山東省林業龍頭企業及山東省休閑農業精品園區。好山好水出好茶,茶葉是其生長環境的一面鏡子,可以折射出區域優質生態環境。好茶離不開好原料,好原料來自好環境。秉持自然生態理念,將每個環節做精做細,全力打造天然、生態、有機產品,林苑茶業積極踐行。減少農業面源污染,堅持發展綠色產業,東港區聚力前行。